close

  12月2日,央行發佈《關於金融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自貿區人民幣國際化、資本項下自由兌換、利率市場化的操作形式。其中最引關註的一項為,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使區內企業和個人更加靈活使用本幣進行跨境交易,降低匯兌成本,減少匯率風險。
  自貿區成立之初,金融改革就被認為是其核心所在而備受期待。在今年貸款利率0.7倍的下限放開後,對利率市場化的新期待放在了自貿區對存款利率浮動上限的規定上。然而,《意見》對利率市場化的表述十分謹慎,僅涉及大額存單(CD)的發行和放開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連擴大人民幣存款利率浮動上限都未提及,更不用說廣受期待的區內人民幣利率市場化定價。
  《意見》在利率市場化方面的表現低於市場預期,卻在資本項下的開放上邁了大步。《意見》第九條指出,為了便利個人跨境投資,在區內就業並符合條件的個人可按規定開展包括證券投資在內的各類境外投資;在區內就業並符合條件的境外個人可按規定在區內金融機構開立非居民個人境內投資專戶,按規定開展包括證券投資在內的各類境內投資。
  雖然細則待定,但此次自貿區在個人跨境投資方面的突破,無疑是最大的亮點。現時,在外匯管制之下,我國的資本項目未完全開放,跨境投資必須在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制度(Q DII)與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Q FII)的嚴格限制之下進行。即境內機構與個人只能購買Q D II產品間接進行境外證券投資,2007年曾提出的“港股直通車”未正式啟動就在2009年胎死腹中,至今未開放直接通道;而境內的證券市場也只對獲批的境外投資者開放,允許其將一定額度的外匯資金兌換為人民幣進行投資,買賣差價等所得也只能在審批後轉為外匯匯出。而《意見》所提出的相關條款,則等於是放開了個人雙向直投境內外市場的水龍頭,邁出了個人跨境投資的重要一步。
  尤其是個人境外直投,絕不只是引來諸多關註的“降低奢侈品代購費用”這麼簡單。若從自貿區“可複製、可推廣”的定位出發推廣至全國,在個人財產權及金融市場發展方面均有重要意義。隨著人民幣的升值及資本市場不完善、國內資產價格上漲導致的國內投資收益率下降,境外投資顯得更為吸引。然而,即使購買Q D II產品也只能進行間接投資,且Q D II產品投資額度小、發展亦較為緩慢,難以滿足不斷膨脹的需求,於是境內投資者只能通過多次分拆、地下錢莊甚至個人攜帶外幣現金出境等灰色地帶滿足境外投資需求。而個人境外直投若放開,增加了投資者的選擇權,令個人財產權利得以擴大的同時亦對其提供了進一步的保護,利於其以全球為投資平臺進行資產配置分散風險。且當投資者選擇境外有著完善制度的金融機構與資本市場,對本地金融及資本市場造成衝擊的同時亦在倒逼其改革,促進其在金融創新及風險控制上跟上國際標準。
  至於許多人擔心的資本項目開放帶來的索羅斯式熱錢衝擊等問題,其實在政策的表述中已有了答案。本次自貿區開閘個人境外直投,也特意配備了分賬核算管理,以防自貿區成為熱錢流入的“後門”。而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雖然以一段話的分量顯示了資本可兌換的重要性,並提出“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但仍強調“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和資本流動管理體系”。可見,謹慎依然排在決策的第一位,央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接受採訪時亦強調將建立“既能保護絕大多數投資者的利益,同時又防止惡性競爭”的宏觀審慎規則。
  自貿區在利率市場化方面表現謹慎,卻在資本項下的開放上令人驚喜地邁出一大步。個人跨境投資的開閘,若成為可複製經驗推廣至全國,對個人財產權保護、資產配置選擇及資本市場的發展均有重要意義。  (原標題:[社論]自貿區開閘個人跨境投資,倒逼本地金融市場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m34imniw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